【瓦楞子是什么东西】“瓦楞子”是一个在中医中较为常见的药材名称,但很多人对它的来源、性味、功效等并不了解。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“瓦楞子”进行简要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相关信息。
一、
瓦楞子,又称“瓦垄子”,是海蛤壳类药物的一种,主要来源于双壳纲软体动物——如毛蚶、泥蚶或花蛤等的贝壳。瓦楞子在中药学中属于平肝潜阳、软坚散结的药材,常用于治疗头晕目眩、痰核瘰疬、胃痛等症状。
瓦楞子通常以煅制后使用,增强其药效。由于其来源与海洋生物有关,因此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叫法和使用习惯。虽然瓦楞子在传统医学中有一定应用,但在现代医学中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充分,使用时仍需谨慎。
二、瓦楞子基本信息表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 | 瓦楞子 |
别名 | 瓦垄子、海蛤壳、蚶壳 |
来源 | 海洋双壳类软体动物(如毛蚶、泥蚶、花蛤等)的贝壳 |
性味归经 | 咸、涩,寒;归肝、肾经 |
功效 | 平肝潜阳、软坚散结、化痰止咳 |
主治 | 头晕目眩、痰核瘰疬、胃痛、咳嗽等 |
用法用量 | 煎服或研末冲服,一般用量为3~9克/日 |
煅制方法 | 将原药洗净后,置坩埚内,武火煅至红透,取出放凉,捣碎或研粉使用 |
注意事项 | 脾胃虚寒者慎用;孕妇禁用 |
现代研究 | 有研究表明其含有碳酸钙等成分,可能具有一定的抗酸作用 |
医学地位 | 在《中国药典》中收载,属常用中药材 |
三、小结
瓦楞子作为一种传统中药,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,尤其在调理肝阳上亢、化痰散结方面有一定效果。但由于其来源特殊且药理研究尚不深入,使用时应遵循医嘱,避免盲目用药。对于普通大众而言,了解其基本属性和用途,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医药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