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敢雌伏解释及出处介绍】“不敢雌伏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古代文献,常用来形容人有骨气、不屈服于权势或压迫。该成语在文学作品中较为少见,但其含义深刻,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。
以下是对“不敢雌伏”的详细解释及其出处的总结:
一、成语解释
| 成语 | 不敢雌伏 |
| 拼音 | bù gǎn cí fú |
| 含义 | 形容人有骨气、有志向,不愿屈居人下,不敢像母鸡一样伏低做小。 |
| 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性格刚强、不轻易低头,具有反抗精神。 |
| 近义词 | 坚贞不屈、宁死不屈、不甘屈服 |
| 反义词 | 俯首帖耳、委曲求全、低声下气 |
二、出处介绍
| 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| 原文 | “士之不仕者,皆曰:‘吾不能为世所容也。’然则士之不仕,岂非自取乎?夫君子不为无益之事,不言无益之言,不饰无益之行,不畜无益之物。若夫贤者,不以位而易其志,不以禄而改其操,虽处卑贱,不以为辱;虽居显贵,不以为荣。故曰:‘不敢雌伏,愿为雄飞。’” |
| 释义 | 这段话大意是说,真正的贤者不会因为地位低贱而感到羞耻,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傲。他们坚持自己的操守,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愿屈服。因此说:“不敢雌伏,愿为雄飞。” |
| 现代意义 | 强调人的尊严与志向,鼓励人们要有独立人格和不屈的精神。 |
三、使用场景
- 文学作品:常用于描写人物性格,尤其是那些有理想、有抱负、不愿随波逐流的角色。
- 日常表达:可用于激励他人或自我勉励,强调坚持原则、不向困难低头。
- 历史研究:作为古代士人精神的一种体现,具有研究价值。
四、总结
“不敢雌伏”这一成语虽然不常见,但其内涵丰富,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追求独立人格、坚守信念的价值观。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在现代社会,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要保持尊严、不轻易妥协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,可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