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修竹是什么意思】“修竹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文学、诗词或自然描写中。它字面意思是“高而直的竹子”,通常用来形容竹子生长挺拔、姿态优美,具有象征意义。在传统文化中,“修竹”不仅是一种植物,还常被赋予高洁、坚韧、清雅等品格,是文人墨客常用的意象。
一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词义 | “修竹”指高而直的竹子,多用于文学或自然描写中。 |
来源 | 出自古汉语,常见于诗词和古典文学作品。 |
象征意义 | 高洁、坚韧、清雅、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。 |
使用场景 | 文学创作、书法题跋、园林景观描述等。 |
常见搭配 | “修竹临风”、“修竹映雪”、“修竹幽径”等。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修”在古汉语中有“长”的意思,如“修短合度”;“竹”则是常见的植物。因此,“修竹”即“高长的竹子”。这种竹子往往生长在山间、林中,形态挺拔,枝叶繁茂,给人以清雅、宁静之感。
在古代文人眼中,“修竹”不仅是自然景物,更是一种人格的象征。它不畏风霜,四季常青,寓意着坚贞不屈、清廉正直的品质。因此,在诗词中,“修竹”常与“松柏”并列,成为高洁志士的象征。
三、常见用法举例
例句 | 出处/背景 |
“修竹临风,翠影婆娑。” | 描写竹林在风中摇曳的姿态。 |
“修竹幽径,清气袭人。” | 表达竹林小道的清幽意境。 |
“修竹不折,节节生辉。” | 赞扬竹子坚韧不屈的精神。 |
四、结语
“修竹”不仅仅是一种植物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。它承载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、对品格的追求,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“以物喻人”的审美情趣。无论是诗词中的描绘,还是现实中的种植,修竹都以其独特的魅力,延续着千年的文化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