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曾虑多情损梵行】“曾虑多情损梵行”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《夜雨寄北》中的诗句: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”虽原诗未直接使用此句,但后人常以“曾虑多情损梵行”来形容一种情感与修行之间的矛盾。这句话意指:曾经担心过多的情感会损害修行者的清净心性。
在佛教文化中,“梵行”指的是清净、无欲的生活方式,是修行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。而“多情”则代表了世俗情感,如爱恋、牵挂、执念等。两者看似对立,实则反映了人性中情感与理智、世俗与超脱之间的复杂关系。
“曾虑多情损梵行”表达了一种对情感与修行之间冲突的忧虑。它提醒人们,在追求精神提升的过程中,需警惕情感带来的干扰。然而,情感并非完全有害,关键在于如何驾驭和转化。真正的修行,不仅是压抑情感,更是在情感中保持清明与觉知。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非原文,常见于后世对李商隐诗作的引申解读 |
含义 | 表达对情感可能影响修行的担忧 |
梵行 | 清净、无欲的修行生活 |
多情 | 情感、执念、牵挂等世俗情绪 |
本质 | 反映情感与修行之间的张力 |
现代意义 | 提醒人们在情感中保持觉知,不被牵制 |
哲学启示 | 情感可转化为修行的动力,而非障碍 |
通过理解“曾虑多情损梵行”,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古人对修行与情感关系的思考,也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平衡自我情感与精神成长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