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寇汉字介绍】“寇”是一个常见的汉字,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。在汉字中,“寇”字不仅用于描述外敌入侵的行为,还常出现在文学、历史和日常用语中。以下是对“寇”字的详细解析,包括其读音、结构、含义及常见用法。
一、
“寇”字是一个形声字,由“宀”和“攴”组成,表示从外部进入并进行攻击的行为。其本义是“侵略者”或“敌人”,常用于描述外敌入侵或武装冲突。在古代文献中,“寇”常与“贼”、“敌”等词搭配使用,如“寇盗”、“寇边”等。现代汉语中,“寇”字多用于书面语,较少单独使用,但在成语和历史术语中仍有广泛运用。
此外,“寇”字在姓名中也较为常见,尤其在北方地区,有“寇姓”这一姓氏,源于古代部落或官职名称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汉字 | 寇 |
拼音 | kòu |
部首 | 宀(宝盖头) |
结构 | 上下结构 |
笔画 | 10画(简体) |
五笔 | PEGY(简体) |
基本含义 | 侵略者、敌人;指外敌入侵 |
引申义 | 侵犯、骚扰;在古文中也可指盗贼 |
常见词语 | 寇贼、寇边、寇乱、寇盗、寇仇 |
成语 | 寇不可玩、寇深祸大、寇至不惧 |
姓氏 | 寇姓,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 |
使用频率 | 较为常见于书面语,口语中较少使用 |
文化意义 | 反映古代社会对外敌的警惕与防御意识 |
三、结语
“寇”字虽看似简单,但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它不仅是对侵略行为的描述,也反映了古人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关注。在学习和使用该字时,应注意其语境和搭配,以准确表达其含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