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察秋毫的秋毫是什么意思】“明察秋毫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。”意思是眼睛非常明亮,能看清秋天鸟兽身上最细小的毛发。后来用来形容人观察事物非常细致、敏锐,连极小的细节都能看得清楚。
那么,“秋毫”到底指的是什么?下面将从字义、出处和现代用法三个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1. “秋毫”的字面意思
“秋”指秋季,“毫”是动物身上的细毛。在古代,“秋毫”常用来形容极为细小的事物,如鸟兽在秋天长出的细密绒毛。
2. 成语“明察秋毫”的来源
成语最早见于《孟子》,原意是说人的视力极其敏锐,能看到最细微的东西,但后来引申为对事物观察入微、分析透彻的能力。
3. 现代用法
现代多用于形容人具有高度的洞察力和判断力,尤其是在工作、学习或生活中能够发现别人忽略的问题或细节。
4. 与“明察秋毫”相关的成语
如“洞若观火”、“纤毫毕现”等,都表示观察细致、分析深入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成语 | 明察秋毫 |
出处 |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。” |
字面解释 | “秋”指秋季,“毫”指动物身上的细毛,合起来指极细小的事物。 |
成语含义 | 形容人观察事物非常细致、敏锐,能看透细微之处。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的洞察力强,善于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。 |
近义词 | 洞若观火、纤毫毕现、洞察一切 |
反义词 | 视而不见、粗心大意、一知半解 |
三、结语
“明察秋毫”不仅是一个描述视觉敏锐的成语,更是一种强调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的态度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种能力尤为重要,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人际交往,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、解决问题。了解“秋毫”的真实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,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