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如石投水出处于哪里】“如石投水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在进入某种环境后迅速沉寂、毫无反应的状态。这个成语虽然常见,但其出处却并不广为人知。本文将从成语的含义出发,结合历史文献资料,总结“如石投水”的出处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成语含义总结
“如石投水”原意是将石头投入水中,石头会立刻下沉,比喻人或事物在遇到某种情况时迅速失去作用或反应,没有回响。后来引申为对某人、某事缺乏回应或反应的描述,常用于批评他人态度冷漠、无动于衷。
二、出处考证
根据目前可查的历史文献,“如石投水”最早见于《晋书·王导传》中的一段记载,原文如下:
> “导性宽厚,不与物争,每遇事,若如石投水,无复声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王导性格宽厚,不与人争执,遇到事情时就像石头落入水中一样,没有声音,也没有反应。这正是“如石投水”成语的原始出处。
三、相关出处对比表
成语 | 出处 | 原文 | 释义 |
如石投水 | 《晋书·王导传》 | “导性宽厚,不与物争,每遇事,若如石投水,无复声。” | 比喻人面对事情时毫无反应,如同石头投入水中般沉静无声。 |
如石投水 | 后世文学引用 | 多见于明清小说及诗词中,如《红楼梦》等作品中偶有使用。 | 引申为形容人冷漠、无动于衷的状态。 |
四、总结
“如石投水”这一成语源于《晋书·王导传》,最初用来形容一个人性格沉稳、不争不抢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带有贬义的表达,用以批评他人的冷漠和无动于衷。尽管现代语境中使用频率不高,但在文学作品和历史研究中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如石投水”的出处明确,含义丰富,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价值。了解成语的来源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语言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