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反裘伤皮出处于哪里】“反裘伤皮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比喻因小失大、本末倒置的行为。它出自古代典籍,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。本文将从出处、含义、用法及示例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成语概述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反裘伤皮 |
拼音 | fǎn qiú shāng pí |
出处 | 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 |
含义 | 比喻因小失大,本末倒置;也指做事方法不当,损害了整体利益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批评或警示,强调做事要顾全大局,避免因小失大。 |
近义词 | 本末倒置、舍本逐末、得不偿失 |
反义词 | 顾全大局、统筹兼顾、因势利导 |
二、出处解析
“反裘伤皮”最早见于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。原文如下:
> “今人之为学也,不务其本,而务其末,如反裘而伤皮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现在人们做学问,不注重根本,只追求表面的东西,就像把皮衣反过来穿,反而伤害了皮。
在古代,“裘”指的是皮衣,而“皮”是制作皮衣的材料。如果把皮衣反过来穿,不仅不能保暖,还会让皮子暴露在外,容易受损。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做事如果违背了事物的本质,就会适得其反。
三、现代用法与延伸
在现代,“反裘伤皮”被广泛用于各种场合,尤其是在教育、管理、生活等领域。例如:
- 教育方面: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,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,就是一种“反裘伤皮”的表现。
- 企业管理:企业只追求短期利润,忽视产品质量和员工福利,也是一种“反裘伤皮”。
- 个人发展:一个人为了眼前的利益,放弃长远规划,也是“反裘伤皮”的体现。
四、总结
“反裘伤皮”这一成语源自《汉书》,寓意深刻,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抓住根本,避免因小失大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都应该注重本质,避免本末倒置。理解并运用这一成语,有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。
结语
“反裘伤皮”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,更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的一种警醒。只有把握住事物的根本,才能真正实现长远的发展与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