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宝藏问答 >

蠢若木鸡典故

2025-07-09 13:34:02

问题描述:

蠢若木鸡典故希望能解答下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09 13:34:02

蠢若木鸡典故】“蠢若木鸡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庄子·达生》篇。这个成语原本并不是用来形容人愚蠢,而是用来形容一种高度专注、沉稳的状态。后来在流传过程中,逐渐被引申为形容人愚笨、迟钝的样子。

一、典故来源

《庄子·达生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

齐桓公喜欢斗鸡,他专门请了一个叫纪渻子的人来训练斗鸡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,纪渻子告诉齐桓公:“我已经训练好了。”齐桓公问:“现在可以比赛了吗?”纪渻子回答:“还不行,这只鸡虽然外表看起来很厉害,但还显得有些急躁和浮躁。”于是,纪渻子又继续训练了一段时间。

过了几天,纪渻子再次报告:“现在可以了。”齐桓公问:“为什么?”纪渻子说:“现在这只鸡已经完全静下来了,看起来好像一只木头做的鸡一样,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,它已经达到了‘全神贯注’的境界。一旦遇到对手,它就会立刻反应,但不会轻举妄动。”

齐桓公听了很高兴,让这只鸡去参加比赛,结果果然大获全胜。

二、成语释义

- 原意:形容人在修炼或战斗中达到一种极度专注、沉稳、内敛的状态。

- 引申义:后世多用来形容人愚笨、迟钝、反应慢,甚至毫无机智可言。

三、成语用法与示例

用法 示例
贬义用法 他做事总是蠢若木鸡,连最简单的任务都做不好。
中性用法 那只鸡在比赛中表现得蠢若木鸡,却意外取胜。

四、成语演变与文化影响

时间 发展阶段 内容说明
先秦 原始出处 出自《庄子》,用于描述修行者的专注状态
汉唐 文化传播 成语开始被文人引用,逐渐形成固定表达
宋元以后 引申发展 逐渐演变为贬义词,用于形容人愚笨
现代 日常使用 广泛用于口语和书面语,多带讽刺意味

五、总结

“蠢若木鸡”这一成语源自《庄子》中的寓言故事,最初是褒义词,形容一种高度专注、沉稳的境界。但在历史发展中,其含义发生了变化,如今多用于贬义,形容人愚笨、迟钝。了解其本意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。

成语 蠢若木鸡
出处 《庄子·达生》
原意 高度专注、沉稳
引申义 愚笨、迟钝
用法 多为贬义
现代用法 形容人反应慢、无头脑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