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日暮苍山远,天寒白屋贫》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》,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冬日傍晚的景象。夕阳西下,苍茫的群山在暮色中显得更加遥远;寒冷的天气里,简陋的茅草屋更显清贫。这短短十四个字,却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。
首句“日暮苍山远”,通过“日暮”点明时间,黄昏时分,光线渐暗,山峦在朦胧中模糊了轮廓,给人以深远而静谧之感。“苍山”不仅指青山的颜色,也暗示了环境的荒凉与孤寂。这种视觉上的距离感,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寂静的大自然之中,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。
次句“天寒白屋贫”,进一步刻画了环境的艰苦。“天寒”直接点出了季节特征,寒冷的气候使得整个画面更加萧瑟。“白屋”指的是用白色泥土涂抹的简陋房屋,象征着生活的贫困与简朴。这里的“贫”不仅是物质上的匮乏,更是精神上的孤寂与无助。结合上下文来看,“白屋”并非仅是普通的居所,而是诗人在风雪之夜投宿的地方,这更增添了旅途中人与自然、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。
整句话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社会现实的描写,展现了作者身处逆境时的无奈与感慨。同时,它还传递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,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生活,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希望。这样的诗句至今仍能引发现代人的共鸣,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—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人们对温暖、安宁生活的向往始终未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