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执之牛耳出自什么典故】“执之牛耳”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在某一领域或事件中处于主导地位、掌握核心权力或话语权。这一说法最早见于《左传》,后被广泛引用,成为文化与历史中的重要表达。
一、典故来源
“执之牛耳”最早出现在《左传·哀公十七年》中,原文如下:
> “子西曰:‘王孙以是为能,而执之牛耳。’”
这里的“执之牛耳”原意是指在祭祀时,负责割牛耳的人,象征着对整个仪式的主持和掌控。后来,这个词语逐渐引申为在某种场合或组织中担任领导角色,具有决定性作用。
二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 引申意义 |
执之牛耳 | 原指在祭祀中负责割牛耳的人 | 比喻在某一领域或事件中居于主导地位、掌握实权 |
三、使用场景
“执之牛耳”多用于描述在某个团队、项目或行业中具有主导权的人物或组织。例如:
- 在公司内部,“他一直执之牛耳,决策权很大。”
- 在学术研究中,“这位教授在该领域执之牛耳。”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执之牛耳”的关系 |
领头羊 | 比喻在群体中起带头作用的人 | 类似,但更强调引领作用 |
掌舵人 | 比喻掌握方向或决策的人 | 更具现代感,常见于商业语境 |
主心骨 | 比喻在团队中起核心作用的人 | 与“执之牛耳”有相似含义 |
五、总结
“执之牛耳”源于古代祭祀礼仪,后演变为表示在某一领域或事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成语。其历史渊源深厚,文化内涵丰富,至今仍被广泛使用。通过了解其出处与演变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文化背景和实际应用。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左传·哀公十七年》 |
原意 | 祭祀中负责割牛耳的人 |
引申义 | 在某一领域或事件中掌握主导权 |
使用场景 | 商业、学术、团队管理等 |
相关成语 | 领头羊、掌舵人、主心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