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哪部作品】“交头接耳”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们在私下小声交谈、密谋或传递消息。很多人对它的出处并不清楚,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个成语的来源。
一、
“交头接耳”最早出现在元代杂剧《西厢记》中,是描写人物之间秘密交谈的情景。虽然在后世文学作品中也多次出现,但其最早的出处应为《西厢记》。该成语形象生动,常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低声交流的行为,具有较强的场景感和画面感。
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和使用情况,以下是一份简明的表格总结:
二、表格展示
成语 | 出处作品 | 出现原文 | 释义 | 使用频率 | 文学价值 |
交头接耳 | 《西厢记》 | “交头接耳,私语频频。” | 形容两人靠近交谈,多指秘密或私下谈话 | 高 | 较高,常用于戏剧和小说中 |
交头接耳 | 《水浒传》 | “众人交头接耳,议论纷纷。” | 同上 | 高 | 常用于描写人物互动 |
交头接耳 | 《红楼梦》 | “宝玉与黛玉交头接耳,低语不断。” | 同上 | 中 | 多用于情感描写 |
三、补充说明
尽管“交头接耳”在《西厢记》中首次出现,但在《水浒传》《红楼梦》等古典名著中也有广泛运用。这表明该成语在明清时期已逐渐成为常用表达,并被文人墨客所接受。
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,“交头接耳”不仅保留了古代口语的特点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交往方式的某些特征。它既可用于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小声交谈,也可用于描绘阴谋、密谋等情节,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表现力。
四、结语
综上所述,“交头接耳”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元代王实甫的《西厢记》,后在明清小说中频繁出现,成为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。了解成语的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,也能提升我们的语言素养和文化认知。